【今日大咖在线直播】
和聚投资2020中期策略会 李泽刚等解析下半年投资方向
天弘周晓明领衔指数天团详解资本市场“捕牛”秘籍
近日,小编发现有不少投资者在申购新基金时,想出了借款金额达到本金的4倍,待配售结果出来正好归还的“神操作”。
不过,在火爆市场、爆款产品频出背后,也要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对爆款一拥而上是否真正理性。
申购5万元,4万是借的
“我问同事借了4万元,买了5万块的XXX新基金,今天收到短信认购了10600元,正好把借的钱还给同事。”周五,从事白领工作的小周喜滋滋地告诉她的朋友,自己如愿地买到了某人气爆棚的新基金。
近期,市场情绪高涨,新基金发行也高潮迭起,爆款不断。周三,某知名公募的新基金发售,早就有申购打算的小周上午买入了1万元。不过,下午她从社交网络得知,这只基金最多只募集300亿,一个上午募集的金额已经远远超过了募集的上限,因此小周当机立断向同事借了钱买基。
“这只基金我就打算买1万元。最近新基金有点多,之前另一只新基金我也买了,配售了43%,钱还在赎回当中,所以就周转了一下。”小周说道。
明星基金经理、明星产品多了,有过配售经验的投资者也在不断成长,被市场教育。小周告诉小编,她经常参与申购新基金,也偶尔会遇到配售的情况。
“因为赚钱,所以买呀。今年2月我买的新基金到现在已经30%了。今年有只基我最后只配了10%,所以这次看到报道说爆款基,就果断借了钱。”她说道。
千亿认购水分
今年以来,爆款基层出不穷,不少明星产品都卖出了数百亿,甚至千亿天量。
不过,冷静下来思考,千亿认购中未必不含水分。
新发基金募资规模不断刷出天量,既有生逢其时,流动性充沛的天时地利,也有渠道助推的“人和”。
从渠道的角度看,不少渠道会重点推介某些产品,从而将客户引导到特定的几只基金当中。而一些公募对于旗下产品募资上限的设置,也无意中助长了饥饿营销的风气,导致更多资金进入,进一步抬高募资的规模。
“我们一般在推的时候就会和客户说,可能会产品比例配售。”在某中型券商上海营业部工作的J女士说道,近期J女士一直在忙着向客户销售产品,近期几款爆款基也在她的重点推荐范围内。
“感觉最近基金配售的还蛮多的,最近每天都很忙,主要忙着卖产品,还有很多客户来办理业务,来询问的人也明显比以往更多。”J女士说道。
一些渠道基金经理在宣传推介时,直言该产品会出现比例配售的情况,所以想要买到心仪的规模,必须申购更多的基金。
事实上,小编从业内了解到,诸多公司在发布新基金时,已从规模上进行了限制。比如,在本周一些基金销售前,公司已预感到会超出上限,公告调整募集期,并在渠道上进行了调整。此外,有基金公司公告也提到,公司将按募集规模上限300亿采取末日比例确认的方式实现规模的有效控制。
“依靠从众心理和饥饿营销来实现爆款,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某基金公司销售人员表示。
爆款背后推手
据业内人士总结,爆款基金一般爆发的背景是:牛市发行、公司品牌+明星基金经理、渠道给力,带来的结果往往首募规模巨大。
一款爆款基金的诞生,首先基金经理过往业绩需具备一定代表性,至少是市场中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此外,行情火爆、渠道给力也是重要原因。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曾研究过2001年-2020年2月29日发行的爆款基金,发行规模超50亿份的爆款基金共计209只(合并A/C份额统计),不难发现基金发行数量与市场行情高度相关。2015年股票行情火热时,基金募集规模超万亿,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新成立677只新基金,合计募集规模1.063万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募集份额达7132.75亿份,仅次于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
此外,各种资讯与社交网络上的高热度也助长了部分新发基金的销售火热。
以周三的爆款基为例,从开售1小时销售额突破150亿元,1个多小时募集超过300亿,再到截至11点,销售额约达400亿元。募集尚未结束,这些数据已在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告诉投资者,如想募集到自己心仪的规模,就是“借钱”也要申购。
不过,公募基金公司越来越多地将营销策略转向推重点某些明星基金经理与产品,也自有其逻辑。从新基金发行结果来看,爆款与非爆款,发行规模相去甚远,几乎是天上地下。
某雪球大V近日表示,这两年哪怕是之前行情不算火爆的时候,也是爆款基金频出。这是基金数量超过股票数量之后的必然,对于投资者来说,选基金变成了一种负担。这种供给过剩的背景下,银行等渠道的角色开始转变,从过去站在基金公司角度推销,转变为站在基民这边,帮大家挑基金。
买新基还是老基?要注意什么
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购买基金一般是做闲钱投资,把自己不用的闲钱拿来买基金,以获取保值和赢取利益。借钱买基金,如果只是给亲朋好友暂时周转尚可,但是一部分人则是通过信用卡、蚂蚁花呗套现或者贷款买基金,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一家国际知名资管集团高管表示,在国外,基本不会出现爆款基金,且基金规模增长速度非常慢,不会在第一天申购就达到很高的量,投资者倾向于观察一段时间该基金的收益情况,或是直接买老基金。但在国内,经常出现第一天申购量很大、之后规模慢慢缩小的基金。
此外,还有被诸多投资者忽略的是,新基金的管理费往往不打折,达到1.5%,而不少老基金的费率仅为一折。与此同时,新基金还有不短时间的建仓期,难以在短期内兑现收益。有业内人士直言,“如果看好某基金经理,为何不直接买他的老基金呢?”
编辑:张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