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金融行业的人都清楚,产生一个风险很快,但处理一个风险很难。现在信托行业出现了风险资产,我们还是需要分门别类,有耐心地进行处理。”建信信托副总裁周志寰说。
周志寰有丰富的银行业信托业风险管理经验。近日他就信托风险管理话题接受证券时报·信托百佬汇记者专访,他认为,信托风险化解过程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并相信整体风险能够被消化,整个行业具备开始新阶段的基础。
在他看来,风险的防范是最核心的风控,这需要信托公司稳健发展。
相信整体风险能够被消化
信托百佬汇记者:近几年信托业风险事件不鲜见,您怎么看近年信托业风险出现的原因?
周志寰:信托业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风险,背后有多方面复杂因素。
从外部环境上,首先是经济周期的影响,信托业的发展和风险爆发与周期紧密相关。信托业大发展始于2009年,规模从2009年的2万亿到2017年“见顶”时达到26万亿,膨胀了13倍。信托快速发展支持了实体经济,带动了基建、地产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实体企业和信托业的风险是不断积累的,一旦进入调整期,风险就会爆发出来。
其次是资管业发展时间短,整个行业还不够成熟。信托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我国资管业高速发展的时期,2017年末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规模达到百万亿。过程中,大家对资管业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市场在不断创新、试错,规则也在不断完善、调整。前几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资管子行业相互交叉,带来了风险。信托业在资管业中最灵活,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业务难以定型,风险控制的难度也就相对比较大。
从信托业来说,可以说监管和信托公司都非常重视风险防控,但信托公司有一个天然缺点是规模和体量比较小,人员少,业务相对变化快,难以充分打磨和完善风控体系。同时,信托公司业务投向和模式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地产单一行业甚至单一客户上有较高的集中度,资金池模式等,也是风险因素。
同时,过度激励和短期行为加剧了风险。特别是2015年之前,一些信托公司采用“牌照+合伙人”模式,过高激励和考核重压下,出现激进业务、冒险行为甚至道德风险。风险都有滞后性,这些短期激进行为的风险也逐步显现。
另外,公司治理问题也是重要原因。有的信托公司股东对信托公司的经营不尊重,将信托公司视作自己的提款机,虽然监管明令禁止,但股东还是通过各种方式变相自融或挪用资金,造成个别信托公司整体出现风险。
此外还有信托文化的原因。特别是经常出问题的公司,大多在信托文化上存在问题。
信托百佬汇记者:您如何评估当前的行业风险形势?
周志寰:对于风险情况监管此前也有过披露,风险的确客观存在。但出现风险不可怕,重要的是有没有对策和相应安排。从目前看,无论是从行业的探索看,还是从监管部门的思考和指导看,都有一些成效。
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要求下,信托行业的转型和业务模式调整效果比较明显,此前的风险隐患减少。资金池今年年底绝大部分公司都会清零,通道类业务大规模的都消化掉了、基本只剩一些个案,融资类业务连续两年压降效果也很明显。
当然,今年以来地产行业出现一些风险事件,信托公司受到拖累比较大。但其中大量风险应该还是流动性风险,将来是可消化可处置的。
风险从出现到爆发再到消化有一个过程,相信经过行业一段时期的共同努力后,整体风险能够被消化,并且整个行业也具备重新开始一个新阶段的基础。
化解风险需多方努力,要“因险施策”
信托百佬汇记者:信托公司出现风险后,应如何化解风险?
周志寰:现在信托行业出现了风险资产,我们还是需要分门别类,有耐心地进行处理。怎么处置风险资产?首先要看成因,要根据风险类别来寻找解决之道。
信托业的大多数风险还是流动性的风险,是可消化可处置的。特别是房地产和城投领域的风险资产,它的基础资产还实实在在存在,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开发或者不能完成变现,导致到期不能偿还。这样的情况下,只要资产能盘活,风险是能化解的。
资产的盘活需要完善的方案,也需要相关方的支持,包括监管部门、政府部门、金融单位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要有耐心,要一起协商,妥善研究对策。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地产项目出了风险,要把它盘活,那么无论是开发商、信托公司,还是买房人,需要一起协商应对。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说,尽管可能要求产品封闭运作,但是不是能考虑做一些特别安排?比如适度降低融资成本,对原有融资偿还做一些延期安排,以时间换空间,让相关方来盘活项目。
还有一些风险涉及大股东挪用,应该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来追讨。行政力量介入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涉及恶意欺诈、涉嫌犯罪的,司法系统该介入也应该介入。
另外,有个别公司确实问题较大,需要整体的重组。从公开信息也能看到这样的案例,相信有监管和政府部门介入和支持,未来一段时间能够看到风险化解成效。
信托百佬汇记者:信托公司化解风险需要哪些能力?
周志寰:信托公司处置风险资产,既需要内功修炼,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支持。
信托公司内部要加强治理和管理,要重视风险资产项目的盘活、追讨甚至诉讼能力。风险化解需要精兵强将,要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上给予倾斜。
从外部支持来说,现在有比较好的环境。比如,监管部门对信托风险资产处置出台了系列政策,信托保障基金公司可以介入提供帮助,相信信保公司将来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另外,信托公司股东单位的支持也不可或缺。一些信托公司出现风险后,股东单位也需要投入一些资源,加强指导和管理,或者给予一些资金支持,等等。
转型期要重视新的风险点
信托百佬汇记者:信托业正从非标信贷模式转型,回归信托本源,注重主动管理业务。转型过程中,是否要注意防范新的风险?
周志寰:的确,随着信托业转型,信托公司的风险管控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要求。
比如,信托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以前信托做非标做得多,行业更多面对的是信用风险,现在转型做的业务与公开市场紧密相关,包括股市、债市、汇市甚至商品市场。随着转型推进,市场风险会变成一个突出的风险。
同时,转型面临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也不同于以往非标信贷业务,例如债券投资业务;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及其投后管理、风险化解也是新的课题。另外,信托公司的操作风险也会越来越大。标品市场业务相对高频,过程中的差错应对、运行能力都变得很关键。现在都需要借用金融科技解决问题,这些也是信托公司要投入的。
尽管信托公司管理这些风险的经验还相对少,但资管业其他机构在应对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经验已经非常丰富,其中可借鉴可学习的地方很多。再经过自身不断实践和经验积累,相信信托公司这方面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风险防控从战略和偏好开始
信托百佬汇记者:您一直从事风险管理相关工作,能否结合建信实践,谈谈守住风险底线的经验?
周志寰:应该明确的是,风险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纯技术问题,风险问题首先是战略和风险偏好的问题。一个公司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没有执行的定力,风险偏好不明确,那么整个方向首先就是个巨大的风险。
建信信托2014年开始转型战略,当时提出的一个关键点是要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做业务,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总行战略。所谓主战场,现在看就是科技自立自强、专精特新、绿色金融等领域,我们要在这些主战场上投入,寻找业务机会。在这个价值导向下,公司整体的业务方向和风险的偏好是比较清楚的,这样就不会去找灰色地带,不会形成机会主义。
同时,公司战略、风险偏好等重要工作,需要董事会、高管层亲自抓。建信的做法是“风险管理进党委”,确保和建总行的风险偏好保持一致,确保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得到落实。随着高层重视风险,公司会形成全员抓风险、人人明确风险责任的状态。
在这基础之上,要建立一整套的风控体系。
风险管理是有方法论的:风险识别,风险报告,风险预警,出现问题要处置,处置状况要跟踪……有一整套流程。其中,最核心的是“报告”,识别风险之后一定要报告,不能隐瞒风险。只有对风险进行客观报告,才能启动一系列措施。
从风控体系来说,以前信托公司主要是学习银行信贷的一套风控体系,从信托转型方向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信托业现在注重的业务,无论是私募股权、标品投资,还是并购重组、服务信托、家族信托等等,各业务之间差异很大,每一种业务都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风控体系。风控体系建设也需要持续投入、完善,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工作,风险管理永远在路上。
还必须强调的是,稳健经营、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非常重要。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一直强调稳中求进,金融机构更是要稳。特别是现在信托公司正在转型,做的很多是新业务,如果超常规发展,可能带来不小的风险。
资管行业足够大,金融机构发展的路很长,不必急在一时。只要慢慢地稳稳地跑,中间不栽大跟头,总会跑得很远。只有有了高质量的风控,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