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董希淼专栏丨后资管新规时代,银行理财仍是百姓投资理财主要选择
董希淼(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8月1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以下简称《半年报》),总结2021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情况,并对2021年下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发展进行展望。
从《半年报》看,2021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理财努力践行“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资管市场重要参与者和百姓投资理财的主要选择。《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325家银行机构和20家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25.80万亿元,同比增长5.37%;上半年累计新发产品2.55万只,累计募集资金62.41万亿元,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37.51亿元。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最后一年,目前距离过渡期只剩下不到五个月时间,银行理财下一步需要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银行和理财公司都要做好准备,迎接后资管新规时代的到来。
从《半年报》数据看,上半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六个主要特点。
一是规模稳步增长。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理财产品整改加快的情况下,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仍然稳中有升。截至6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5.80万亿元,同比增长 5.37%;共有325家商业银行和20家理财公司存续有理财产品,产品数量 3.97万只。其中,上半年累计新发产品2.55万只,累计募集资金62.41万亿元。
二是结构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上,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持续提升,接近八成。截至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1.75和 23.90个百分点。资产结构上,投资资产标准化程度持续提升。截至6月底,理财资金持有债券类资产规模19.29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规模的67.31%,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上升3和5个百分点。期限结构上,长期限产品发行力度稳步提高。6月份,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281天,同比增长39.99%。
三是市场主体发展较快。上半年,2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和2家银行理财公司获批筹建。截至6月底,理财公司已获批筹建28家,其中开业21家,产品存续规模突破10万亿大关达10.01万亿元,占理财市场比例达38.80%,成为理财市场最大的机构类型。同时,理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集中登记、第三方托管和信息披露等中介性服务不断发展。
四是加大服务实体经济。银行理财发挥资金灵活多元等特点,为实体经济“输血供氧”。截至6月底,银行理财投向债券类资产19.29万亿元、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3.75万亿元、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1.17万亿元,实现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效对接。此外,银行理财通过认购绿色债券、发行ESG主题产品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绿色发展。截至 6月底,理财产品投向绿色金融债券超800只,规模超2000亿元;投资抗疫专题债券约300只,规模超1000亿元;市场存续ESG产品72只,存续规模429.25亿元。
五是投资者快速增加。截至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投资者达6137.73万个,较年初增长47.45%,同比增长137.71%。其中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占比分别为 99.61%、0.39%,以散户为主的结构特征仍然显著。投资者快速增加,进一步表明银行理财仍然是百姓投资理财重要选择。从投资者偏好看,持有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为94.80%,同比增加约 24 个百分点,投资者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程度显著提高。但投资者大多持有风险等级为三级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其中持有二级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最多、金额最大。
六是监管不断完善。上半年,监管部门先后出台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等办法。其中,《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理财产品销售业务机构和行为监管规范,厘清理财子公司、代理销售机构和投资者等各方的关系和责任。而《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在投资范围、集中度、资产久期、赎回规模、估值核算等方面,对现金管理类产品进行约束,拉平与货币基金监管标准。
2021年6月份,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收益率为 3.52%,较年初减少37个BP。上半年累计兑付客户收益4137.5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新发行的产品中共有1173只产品曾发生过跌破初始净值现象。但到6月底,只有139只产品仍低于初始净值,仅占当年发行产品总数的0.54%。这表明,随着净值化时代到来,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行,产品净值波动成为常态,但银行理财总体上仍然保持平稳。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最后一年。目前,过渡期只剩下不到五个月时间。下一步,银行理财应努力推进业务转型,加快存量资产处置,用好金融科技,提升服务能力,并加强投资者教育。
第一,加快存量资产处置。总体而言,银行理财正在按既定安排有序进行整改,保本产品、同业理财规模大幅下降,存量资产处置进展加快,产品和业务转型进展比较顺利,预计大多数银行将可以在过渡期之内完成整改。对少数存量资产可能因为期限过长等特殊因素难以在过渡期内处置完毕,可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纳入个案专项处置,尽量减少整改给市场带来过大冲击。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办法,继续加强和改进对理财业务的监管,如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业绩比较基准等要求。
第二,提升对实体经济服务。银行理财是资管市场最大的参与者,要更主动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提升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下一步,银行理财要继续服务好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财资金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之下,应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要参与塑造和完善 ESG 投资体系,优化理财产品投资组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金融管理部门应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企业信息披露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助力绿色理财发展。
第三,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资管科技是银行理财制胜关键,有条件的理财公司应以“资管科技公司”为方向,加快数字化转型。产品营销上,运营资管科技,突破物理渠道和销售人员不足,实现对更多客户的覆盖和服务;投资研发上,运用资管科技,创新智能投顾等模式,提升投资能力,为客户创造超额收益;风险防控上,借助资管科技,实时监测投资产品和组合风险,提高风险预警和管理的及时性和精准度;运营管理上,用好资管科技,节省人工成本,提升账户管理、信息披露等工作效率。
第四,加强投资者教育。我国银行理财发展时间短,投资者专业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一般,迫切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从监管部门公布的数据看,一季度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4510件,环比增长35.1%,其中大型银行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环比增长62.4%,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理财发展与投资者需求之间还有差距。下一步,要从提升国民金融能力的高度出发,全面深入开展财商教育,提升投资者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决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卖者尽责”与“买者自负”有机统一,推动银行理财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商业银行来说,后资管新规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大中型商业银行正在通过成立理财公司,推动银行理财业务专业化、综合化经营,进而打造成为财富管理领先银行。而对理财规模小于1000亿元的中小银行而言,成立理财子公司并不是最佳选择。应抓住相关办法暂未开放第三方机构销售理财产品的时间窗口,提升理财产品销售能力,打造成为理财产品“综合超市”。
对理财公司而言,要充分用好牌照赋能和母行资源,加强与母行部门、分行及境内外子公司协同,加强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信托公司等外部资管机构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资管生态圈。条件成熟时,适当引入外资资管机构、国内互联网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借鉴先进经验,丰富销售渠道,优化公司治理。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农信法人机构2207家(农村商业银行1539家、农村合作银行27家、农村信用社641家)。除重庆农商行成立理财子公司渝农商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之外,其他农信机构均未有机会设立理财子公司。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省联社改制为省农商联合银行,由省农商联合银行发起设立理财子公司;或在目前省联社体制下,允许辖内多家农商行联合发起设立理财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