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理财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1年商业银行就曾与信托合作推出过,但因贴现流程存有合规瑕疵,为信贷出表提供了通道,且规模快速扩张至几千亿,而被叫停。不久之后,银证合作的票据理财亦被禁止。但是,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依托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开启的票据理财异军突起,迅速成为理财市场的“新宠”。那么如今的互联网票据理财的现状特征是怎样的呢?小编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互联网票据理财市场悄然壮大,渐成规模。互联网票据理财市场正处快速发展期,发行销售平台逐渐增多,力量迅速壮大,创新活跃,各类票据理财产品不断涌现。单个产品规模10万~50万元,期限20~250天。迄今已有90多家P2P平台从事票据业务,累计规模达180亿~200亿元,其中金银猫、票据宝和银票网领跑,而票据宝业已成为首个单一票据资产类别破百亿的平台,标志着行业规模集聚效应初现端倪。尽管票据风险事件接连爆发,票据理财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并随着百亿平台的接连涌现,必将带动票据行业本身的规模化,用户和成交的增量,为行业带来更多长尾用户。未来,随着电票的推行,票据理财的相关风险将会得到更好控制,打消后续规模扩张的担忧。
(二)收益下滑回归理性,但相对年化利率仍较高,重获市场认可。在央行降息、降准动作频频之下,收益下跌无法回避。票据理财的年化收益率曾在2014年动辄10%、8%,虽已随大势显著下滑,一般介于5%~7%,但仍远高于市面上主流理财产品,无疑对稳健投资者仍极具吸引力。票据理财的相对高收益率在于先行采取一手票据交易模式,减少小额票据因流通环节过多、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利差损失;再利用规模效应,提高票据交易的议价能力,争取更高收益。同时,为了吸引新客户,部分票据理财超高利率的维系: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平台融资的流程简单、便捷,企业融资需求迫切,愿意多给付一定的成本;另一方面是理财平台进行补贴所致。短期确实起到宣传效果,但当平台成长到具备一定实力、客户累积到一定规模时,势必考虑盈利,补贴亦会减少直至取消,收益率随之下调。
(三)平台抢标、秒标时常发生。收益率高、投资门槛低、本金安全等诸多优点让票据理财产品时常频遭“秒杀”。票据宝曾与新浪微财富联合推出年化收益率9.8%、500万额度的票据理财产品,18秒即被抢购一空;京东“小银票”曾上线一批年化收益率7%~9%的票据理财产品,始发遭到“秒抢”;而阿里招财宝的票据贷上线之后,通常一个新项目在两三个小时内即售罄。尽管2016年伊始,电商平台票据理财的收益率明显下滑,比如国美的美银票降至4.5%~5%、京东的小银票和苏宁的银承库降至4.2%,但仍被“秒杀”。
(四)票据无法兑付事件频发,互联网票据理财安全性存隐忧。一直以“零风险”自居的票据理财风波接连发生:2016年以来,继农业银行北京分行39.15亿元票据窝案(1月)、中信银行兰州分行9.69亿元票据无法承兑(1月)、天津银行上海分行7.86亿元票据风险事件(4月)之后,7月宁波银行深圳分行又发生原员工违规办理票据业务,涉及32亿元。此外,票据理财市场相继曝出青岛三特电器集团、重汽集团福建专用车有限公司和宁德市夏威食品有限公司等多起中小企业票据违约事件;2014年末票据理财平台中汇在线突然无法兑付。屡屡曝出的票据案件将互联网票据理财的风险推上风口浪尖。
(五)对互联网票据理财业务的监管逐渐加强。2016年监管层连发数个通知,对逐渐升温的票据市场进行预警和规范,严控风险暴露。银行票据原本就是稳健性投资标的,而票据市场迎来史上最严监管的加持,相当于为资产上了一道“双保险”,互联网票据理财的规模或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同时,自互联网票据理财诞生以来,一直深受广大投资者的热捧,亦推动了票据市场的繁荣。
(六)扮演补充角色和地位。短期内,互联网票据理财难以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和理财业务构成实质性冲击,更多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使得难以通过银行渠道贴现的小额票据得以流通,主要在于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的资质信誉及其运作的规范性与风险防控能力均较商业银行稍逊一筹,势必会影响到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寻求小型银行的票据资产,成为越来越多新入局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破局之道,已开始联手村镇银行争夺票据理财市场,比如票据理财平台蝴蝶银与深圳宝安桂银村镇银行开展合作。
上一条:监管新动作,促网贷行业良性发展